【藝文環島系列】
藝文環島,看見台灣在地美好❤
下個縣市我們來到「新竹」
第三站是新竹縣縣史館的
【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
礦場不僅是工作的場所⛏⛏⛏
也是共同記憶所在之處
許多礦工更是在此落地生根 結婚生子
此特展可以看到當時許多的挖礦工具
例如計算機、傾斜儀、防塵口罩等
甚至難得一見的「臺媒」的刊物
展場環境甚至嘗試重新建造模擬礦坑
讓民眾可以具體體會當時的工作環境
以及收集了郭仁禮、呂清智等老礦工的口述歷史
藉由訪談一同想像當時的採礦生活
儘管在礦坑中會遇到崩落、爆炸等危及生命的風險
但他們仍盡忠職守,為台灣的經濟奉獻
用一輩子來見證台灣礦業的興衰
小編看完展覽後很感動🥺
以下源自於「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全球資訊網{縣史館}-活動訊息」網頁
本檔展覽透過新竹縣煤礦史的重新梳理,帶領鄉親走入新竹的礦場記憶及礦工的生命故事,一同來了解新竹的煤礦輝煌史。
「入了坑,命是土地公的,出了坑,命才是自己的」,礦村裡的一句話,訴說著礦工的艱辛,臺灣煤礦雖然已經走入歷史,但是黑煤染身的礦工身影仍歷歷在目,礦工長年在不見天日的地底下工作,為了臺灣的繁榮經濟奉獻了一生。
新竹縣身為全臺第二大煤礦大縣,礦業文化更應及時保存與記錄。本檔展覽於策展過程中經由老礦工們的牽線,接觸許多相關礦場從業人員與在地協會,老礦工們更是熱情提供家中封存已久的圖稿、書冊與器具進行展示,如郭仁禮、呂清智、周政男、甘嘉亮、林政宏、溫天火、范振燿及周秋蓉等人,在「新竹礦工人物誌」中可以看到、聽到與讀到這群老礦工們重新回憶著地底生活,同時更感謝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及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商借部分展品,讓本檔展示得以更加精采。
本展四大展區分別為「煤與礦業知識」、「礦坑環境與安全」、「新竹地區煤礦」以及「新竹礦工人物誌」,除了透過文字認識臺灣與新竹地區煤礦業,更以實體文物以及手繪漫畫方式,讓民眾走進礦工的生活,展區更由擔任策展顧問的新竹文史工作者,也是曾擔任礦場保安督察員的周政男老師,勞心勞力的建置模擬坑道以還原當時工作環境。
談及新竹地區的煤礦聚落,居住在此的老礦工大多為客家人,在策展顧問周政男老師與另一策展顧問影像工作者古少騏老師協助下,本展也以客家母語訪談影片,讓老礦工得以表達自己的生命故事,展版中部分文案更同時以客語並呈,如同縣內文史工作者古少騏老師長期深耕縣內煤礦文化及礦工生命史的保存工作,在礦工用客語形容礦坑的工作與生活中,琢磨採集出「睡炭」、「拖壟空」及「行烏跍」等獨特客語用詞,生動的傳達礦場的環境和工作的狀態,有顏色、動作、有聲音、更有故事。
【#新竹縣縣史館 #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 展覽】
地點|新竹縣縣史館特展室
日期|109/01/15 - 109/12/31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非假日12:00-13:00閉館
#新竹 #藝術 #展覽 #活動 #教育 #娛樂 #休閒 #熱門 #景點 #旅遊景點 #新竹景點 #旅遊 #臺灣旅遊 #新竹縣縣史館 #縣史 #博物館 #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